西部网讯(通讯员 吴燕峰)“两根长虫竿上挂,起名叫作什么花?”“起名叫作豇豆花!”……
“娃他爸,你跑得风快,我撵得上气不接下气!”“娃他妈,你走路脚跟脚,路上的蚂蚁子都要着祸!”……
7月13日-15日,在2012·中国佛坪秦岭大熊猫旅游节暨音乐节上,一种由两名演员站在方桌上表演的地方小戏,吸引了众多游客观看,委婉动听的曲调、诙谐幽默的方言戏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失传多年的地蹦子作为秦岭原生态艺术,由当地农民表演首登音乐节舞台,便引起了各方关注。
地蹦子是一种陕南地方戏曲,起源于清代,民国时期传入蒲河一带的佛坪县陈家坝,剧目以古装折子戏、段子戏为主,采用八岔、山歌和民间小调为唱腔,以大筒弦、唢呐、锣鼓等伴奏,一旦一丑对歌对舞,在村口、街头、场边以方桌为舞台皆可演出,短小精悍、形式活泼,一度流行于佛坪农村,失传于文革期间。音乐节上表演地蹦子的8名演员都是佛坪县农民,许永兴便是自发抢救、保护这种民间艺术的农民之一。
许永兴是陈家坝镇农民,今年60岁,早年曾在佛坪县广播电视局工作,学生时代时就爱好文艺,但未能实现理想。因长年生活在农村,许永兴观看过地蹦子表演,看着这些祖先留下来的东西日渐失传,他的心头萌发了抢救、发扬这种民间艺术的迫切愿望。从2010年6月开始,许永兴遍访健在的民间老艺人,从皮影戏、民间小戏等收集剧本、整理曲词,克服人才、资金缺乏等困难,四处动员有表演条件的村民参加这项工作。
经动员,焦荣贵、王永明等7名孔家湾、陈家坝村村民积极参与。他们拿出自己的二胡、唢呐、方桌等器乐、家具,在农忙之余聚集一起,讨论修改剧本、学记曲词、上桌演练,并集资3000余元购置了戏服等,于今年年初多次在镇、村义务演出,受到了群众欢迎,也引起了当地文化部门的关注。经进一步挖掘、整理,能够表演的地蹦子已有《十对花》、《吴三保游春》等4个剧目,被列入节庆活动内容,并特设地蹦子舞台专场表演。
在秦岭音乐节上,许永兴等近20名当地农民用一腔热情,连续三天义务表演地蹦子、佛坪民歌、民间小调等20余个曲目,让各地游客感受了秦岭原生态艺术的魅力。在表演《夫妻观灯》等曲目中,因女演员仅有3人,年龄的许永兴和年龄最小、36岁的杜吉慧扮演夫妻,虽然年龄悬殊,二人却配合默契。对此,许永兴感慨颇多:“通过这次在音乐节上表演,我们感受到了政府对民间艺术的关注和人们对地蹦子的喜爱,我们现在急需培养新人、完善丰富剧目、规范唱腔动作,才能把祖先留下来的东西更好地传承下去!”在他的话语中,笔者仿佛感到地蹦子等秦岭原生态艺术渐行渐近的脚步,它们必将在新时代焕发生机。
免责声明: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,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友情提醒:为保障您的利益,降低您的风险,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。